青田居—杂文 《辣道》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5-21 20:40:54

辣 道
晴之


要知道,这并非是简单的食评,而是一场关于味道的侦探。                       ——真不是鲁迅


说起中国的饮食,我们常夸口于我们颇具地域特色的八大菜系。鲁苏粤川,浙闽湘徽,无论飞禽走兽,酸甜苦辣,每一种食材,每一抹味道,都与孕育做菜人的山川河流有密切关系。


鲁菜至尊,葱烧辽参


所以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仅是满足食欲,她还是一种文化符号,带有极强的地方色彩。北方人吃不惯粤菜的淡口,南方人对于北方的浓重口味也不感冒。

但是有心的人会发现,有一种菜系正横行大江南北,大有一统国人口味的意思。川菜,或者更准确地讲(考虑到川菜的味型较多),辣道,正充盈在中国大街小巷之中,那些中式快餐如“黄焖鸡米饭”、“麻辣香锅”、还有重庆人以前从未品尝过的“重庆鸡公煲”,都是以其香辣著称。但我们从未见过港味的茶餐厅蔓延全国,成为上班族和大学生的日常饮食选择,也没见到上海滩的甜成为全国食客的主要食谱。唯独是这份辣,赢得了广泛的喜爱。

PEPPER

何以中国的辣可以走在酸甜苦的前面?何以作为中国菜系中后起之秀的川菜和湘菜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菜桌上的明星?

要知道辣椒是在明朝才载于商船,从遥远的美洲飘扬过海来到中国的,到了清中期,辣椒又沿长江水路一直向西,从下游逆水而上,成为两湖地区以及川蜀大地的日常味蕾。我们可以从气候方面解释这次辣椒的大迁徙,这些吃辣地区的人需要辣椒来抵御湿热的天气,驱散胃中的湿气。但是同样的理由显然不适用于今日,现在的人,是不分季节,不分地域的在吃辣,那是什么导致了辣椒的再次迁徙呢?

我在老一辈人那里寻得了些启示。他们总是抱怨现在的食材并不像当年那样味正。的确,如今被我们送入口中的果蔬鱼肉,好像都消失了其本味。

就拿保定的老字号“马家老鸡”来说,过去的马家卤煮鸡口感劲道味道浓郁,现在的马家鸡虽已名声在外,但早已不复当年之勇。不是因为店家偷懒以至不再早起熬制老汤,更不是为了节约成本而少放些茴香和八角,原本是这鸡本身没有了老味道。它们都是在集体宿舍中长大的,整日被灯光照射,每天吃着掺入激素的饲料,它们不是被当做家畜来喂养,而是被看作是一种工业产品。


始于嘉庆初期的百年老字号,传世五代。但因食材本味的缺失,老直隶的味道也渐渐淡化。


用一个很现代主义的说法,它们是被生产出来的!唯一值得欣慰的一点是,这种工业生产方式,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困扰人类的哲学问题,到底是现有鸡还是先有蛋?原来两者皆否,是人类在生产鸡。

梁文道先生曾在其一篇食评杂文中提及人们对于原始味觉的伪记忆。他认为,人们发觉现在的食物味道失真,其实是一种怀旧情怀在作祟。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这种伪记忆可能实在地影响了人们对味道的感觉,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谈,我们现在的工业化的食物产出方式,已将食材看做为一种具有实际效用的产品,有时它们会在乎“色”这个环节(为水果打蜡,为猪肉注水等),而不再重视“香”、“味”这两项基本的要求,现代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思想,或许正源于此。

了解了食材的失味,我们才能看清辣椒横行的真相。流行于中国的辣道,实际上是中国食材味质散失的一块遮羞布。

相比于其他的口味,辣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种极具侵略性的刺激味道不仅有助于激发食欲,而且能够抹杀食材原有的味道,一道香辣蟹可以让你完全尝不出海鲜的腥鲜;一道干锅娃娃菜可以完全泯灭原料的甘甜,幸好水果还不可以用辣椒油凉拌。

就这样,将辛辣强加于诸食材之上,那些食材本身缺乏的滋味也就变得无关紧要,辣味将重新定义它们已不复存在的原有的味道,我们也就不再挑剔食材的质量和菜品的正宗。而我们这代人早已与辣味熟识,并对辣椒上瘾,形成一种全民皆可的风尚。所以,辣就顺着潮流,走上了巅峰。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