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风味小吃系列传说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7-22 00:29:50

莆仙风味小吃的传说】系列一

  莆仙丰富的特产,加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饮食习惯,便创造出许许多多的风味小吃。这些风味小吃,往往以独特的文化意蕴超越它原有的价值。不少风味小吃都有关于它的来历佳话,充满着趣味感。所以,当你品味着一种风味小吃,并了解它的来历时,便会感到那种趣味远远胜过任何美妙的滋味了。

【兴化米粉的传说】

  “兴化米粉”白如雪细如丝,是兴化著名的特产,扬名省内外。它具有物美价廉,易熟可口的优点,是我国最早的快餐之一,久负盛名。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在兴化讲学期间,尝到“炒米粉”时,不禁拍手叫绝说:“可口欲吞舌,美味实无穷!”

  兴化米粉的传说中,不仅有钱四娘倡建木兰陂的内容,还有明代才子柯潜应对的传说。明景泰年间,莆田阔口有个艳丽的才女,家里以加工米粉为业。她十分羡慕柯潜的才学。有一天,她得知柯潜要到阔口买米粉,便在阔口桥头出对,并说柯潜要是能对得出来,她就愿意嫁给柯潜。她的第一上对是:“地名阔口何无舌”柯潜应签:“山号胡公岂有须”。第二个上对是“八刀分米粉”;柯潜见到这个拆字对,想了半天也对不出来,只好先买了米粉回去。他走过阔口桥时,隐隐听到莆田梅峰寺的钟声,突然灵机一动,想出“千里重金锺”的下对。他急忙返身去找那女子,谁知已经来不及了,她见大才子柯潜也对不上,自己此生再也找不到意中人了,绝望之下纵身跃入阔口海波中自尽了。

  柯潜后来中了状元,官至少聊,仍忘不了那个做米粉的才女,以致于终身不娶。

【春卷的传说】

  春卷味香可口,是莆仙民间独特的风味小点。宋代名人蔡襄曾留下“春盘食菜思三九”的诗句,盛赞春卷的美味。传说古代莆田有个书生,在出在之前,十载寒窗苦读,几番晋京赴考,都未能得中。他虽年过三十,成家生子,但还是坚持日夜苦读诗书,有时竟废寝忘食。他的妻子里十分疼爱,为了不让丈夫因三餐吃饭而影响读书,就用麦子磨成粉,放在锅里用茶油煎成又薄又透明的饼片。她又担心麦饼冷了,吃下去会伤胃,就把煮好的青菜放在麦饼里然后把麦饼卷起来放在丈夫身旁,让他边吃边读书,这样吃起来既不费时又言便。书生就靠着妻子亲手巧制的食品,闭门不出,苦读书,学问大进。

  这年春闱科考,书生一举高中,传为佳话。从这以后,莆仙学子都喜爱卷着青菜的麦饼卷当夜食,并将这麦饼卷称做春卷。这种传统的莆仙春卷是以麦饼为皮,馅为各色时鲜蔬菜,特别是皮嫩馅丰,味道滋美。它与外地的豆芽为馅,油煎硬皮不同。而相比较,莆仙春卷更有家常菜的特色。

【莆仙风味小吃的传说】系列二

兴化泗粉】的传说又称兴化赐粉)

  唐时兴化东甲海堤初成,挡住滔滔海涛,始有莆田南北洋刍形。滩涂地盐份多,一般农作物不易种活,惟有黄豆耐碱,兴化大地多有收获。莆仙先民对黄豆情有独钟,将其加工成各类美食,豆丸便是其中一种,江彩萍进宫后思家乡风味小吃,其兄便谴人往长安专做莆仙小吃豆丸进贡,皇上尝后赞不绝口。因而,在黄石江东东华一带豆丸也称贡丸。

  赐粉系皇宫小吃。类似黄土高原凉面,唐明皇尝莆仙豆丸后,感其味鲜柔嫩,便将其宫中小点泗粉赐予梅妃父母品尝,因莆仙盛产地瓜,淀粉甚多。各家必备。邑人将其制作泗粉原料给予改进,再佐以家乡海鲜,便成今日之泗粉式索粉,黄涵一带尤其是梅妃故里称泗粉为赐粉。意为皇上赐赏之意。 

  兴化赐粉正宗的做法是:用猪大骨熬汤,用其汤在锅里烧开,放入泗粉,和豆芽菜(用其他菜都会变味道,那就不正宗了) , 用大火煮熟,浇上葱油,味精,少许酱油, 6度或以下的醋。

【妈祖九层粿】

  敬祭妈祖九层粿,是由九层不同颜色的米浆合成的一种地方小吃。它以米和糯米为料,磨成米浆,分成九个等量。每一等量加入适量的白糖及其食用色素(第一层为红色,第二层为淡黄,第三层为原白色,直至反复至九层)。因此粿共九层,故名之九层粿。其制是纱布垫蒸笼之底,上第一层料,待半熟之后,再上第二层,直至第九层为止。蒸熟之后凉开,切成菱形,不但外观奇特雅气,且口感滋润细腻,吃来松脆,淡甜,最宜小孩与老人,为莆地特有之小吃。

  民间传说:太上老君生于九月九日(《岁时杂记》),而我国的各族始祖黄帝,也在九月九日登遐升天。无独有偶,莆地之湄洲妈祖,也是这一天升天。(《妈祖显圣录》)载:“太宗雍熙四年丁亥,天后年二十八,秋九月八日,后对家人说:‘我爱清静,尘世所不乐居,明天(九日)是重阳日,我有登高的意愿,预告别期。家人却以为重九登高是例行的事,而不知道她是将仙去的。翌晨……后白日飞升走了。’ ”

  基于上述两大原因,莆地民众制作九层粿,一应重阳之数讨个吉利,二则敬祭妈祖升天,三则做为登高小吃,借此求得合家平安。所以九层粿的制作虽属简单,然其含义深远。

  菜品特点:颜色美观,冰凉滑韧。

【莆仙风味小吃的传说】系列三

“莆田光饼”的传说

  看到小贩走街串巷,叫卖用细绳穿挂的一串串光饼,往往忍不住买来品尝品尝,又香又脆可口极了。别看它貌以平常,来历却不平常。
  明嘉靖年间,,民不聊生。朝廷把戚继光调到浙江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由于浙江兵力薄弱,戚继光就到义乌等地,动员失去土地的农民及当地乡团参军,人们积极应募。戚继光从中精选四千多人为骨干,组建新军加强训练。他对部下要求严格,经常教育士兵抗倭是为保国安民,要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并教育将领要和兵士同甘苦共患难,做表率。由于训练有方,严于执法,深受百姓。拥戴戚继光率领的新军锋芒所向,锐不可挡,很快平息浙江倭患。、广东沿海,烧杀抢掠,老不堪言。戚继光穷追不放,予以歼灭性打击,,老百姓亲切称其军队为戚家军。

。嘉靖四十一年(1562)冬,,戚继光闻讯立即挥军南下。为麻痹敌寇赢得战机,遂令将士双腿绑上三十斤沙袋,行军速度慢了很多。,预测戚家军以此速度行军,从浙江赶到莆田救援需要七八天才能到达,遂放宽心留抢掠。但戚家军暗中抄近路行军,遇到渡江过河,不搭桥不渡船,把将士腿上绑扎沙袋填入水中筑堤迅速通过。而将士们解下沙袋后身轻如鸿毛,行军快如飞日夜兼程。因来不及埋锅造饭,就特制一种烧饼,周边厚中间薄,扎一小孔用绳子串起挂在腰间。将士们行军饿了,就扯一个喝口凉水充饥,因此只用三天三夜就赶到莆田。

  这时,,戚家军就兵分两路到林墩附近设伏,。敌人从睡梦中惊醒,以为是神兵从天而降,吓得晕头转向,只恨爹娘少生两条腿,来不及逃跑的被戚家军杀得尸堆成山。这一战共歼敌二千余人,俘虏贼首,救出被掳掠的百姓二千多人。史称“林墩大捷”。戚家军威名大震,,再也不敢轻举妄动。终于平息倭患。

  后来,莆田、福清等地民众为纪念戚继光平倭功绩,把戚家军将士挂在腰间行军时吃的烧饼改制为特具风味光饼,又名“戚光饼”,流传数百年至今。

联系或建议,请加微信/QQ号:38148

↓↓↓点阅读原文,查看“往期回顾”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