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三妃”,福建女性的“”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6-23 02:37:04

免费订阅,请点击上面蓝色字

莆田微生活微信号ptv666

简介:做莆田人都爱看的微信自媒体!

商务:178302620(微信)

莆田的男人,素以吃苦耐劳、勇闯敢拼而驰名中外,又以大男子主义而令众多女性颇多微词。


有意思的是,男人的强悍,从另一方面又催生了女性的自强。千百年来,莆田女子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自傲,在许多领域撑起半边天,唱响“女子当自强”的时代最强音。


她们中最负盛名的,当推莆田“三妃”,即宋代的“天妃”妈祖(林默)、宋代的“钱妃”钱四娘、唐代的“梅妃”江采萍。


前些年,。现简要介绍她们的事迹及相关的民俗文化。


1、“天妃”:关于妈祖的民俗文化


[妈祖]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后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商贾和渔民共同信奉的道教神祇,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庇佑神”。


妈祖原名林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 公元987年(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羽化飞升。妈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普救众生,护佑渔民,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历代皇帝对妈祖的赐封甚多,据史料,北宋、南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最终列入道教祭典和国家祀典。


妈祖文化见证了海峡两岸割不断的亲缘,。1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羽化升天一千年,湄洲岛举行“妈祖千年祭”活动,海内外信众10万多人参加祭典活动。1989年台湾宜兰240名信众乘20艘渔船直航湄洲进香,开创了两岸隔绝之后直航的先河;1994年至今成功举办了15届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1997年湄洲妈祖金身巡游台湾102天,接受信众千万人次朝拜,产生巨大轰动;2004年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成立;2006年,7000多名台胞赴湄洲妈祖祖庙进香,是迄今为止到大陆最大的进香团;2006年妈祖祭典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至今成功举办了五届海峡论坛·妈祖文化周,增进了两岸民众交流;2009年妈祖信俗申报“世遗”成功,以“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的妈祖文化从莆田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有个“焚屋引航”的故事,足见妈祖的大爱情怀。史载,有一回,林默一连十几天日夜为商人和渔民引航,困倦极了,就沉沉入睡了。临近半夜时,林默在睡意中被海面的风声惊醒,她马上跑到海边的崖石旁,只见排空浊浪中,漂浮着几点白光,还隐隐传来咿咿呀呀的呼救声。原来是船队被风暴困住,迷失航向了。驾舟引航已来不及了,林默立即转身跑回家,把自家的茅屋点了火。这是一支罗马国的船队,他们在黑夜里遇上风浪,在危急时候,他们见到一片火光,辨清了湄洲湾秀屿港的方向,于是拼尽全力,把船队开进秀屿港,终于化险为夷。林默焚屋引航的事传开后,海内外商人都说:兴化的特产诚然宝贵,但兴化人的深情厚意更可贵!于是,来兴化做生意的商人更多了。


[妈祖民间信俗]千年来,在莆田民间保留不少有关妈祖的民俗,反映了妈祖信仰的具体特点。妈祖生前为人民,特别是为渔民作了许多好事,殁后被人立祠奉祀,视为神明。从此,随着妈祖传说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其信奉礼俗及妈祖的言行、品性等逐渐被民间吸收,演变成为民俗,形成许多俗例。


诞辰禁捕 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前后数日内,湄洲海岛渔民有不能下海捕鱼或垂钓的习俗。据《天后显圣录》载:东海多神怪,渔舟常溺。天后说:“此必是鬼神为殃”,便命操舟鼓浆驰大海中流。那时风日霁静,望见水族辏集,锦鳞彩甲,跳踊吐水沫,看见一处涛头,拥着一尊类似王子仪表的神,在天后面前鞠躬高呼。顿时水潮汹涌,舟中人怕得发抖不已。天后说:“不必怕”。即传示免迎。突然水色澄清,海不扬波,才知道是龙王来朝。以后凡天后诞辰,海中水族都集洲前庆贺。据此,湄洲海岛渔民认为这几天内,龙王来朝拜妈祖,潮水汹涌,故不能捕鱼垂钓,以示对妈祖的纪念。另据考察,三月二十三前后数天,湄洲岛四周确有不少水族游戈其中产卵。这也许是传说与天象的有趣巧合。


半截红裤 湄洲岛的大数中、老年妇女,常穿一条特殊的外裤,上半截为红色,下半截为黑色或蓝色。据说这是仿效妈祖的服式。《天后显圣录》载:路允迪出使高丽,道经东海,……见一神女现桅竿,朱衣端坐。又载元顺元年春,粮船七百八十只,由太平江路太仓刘家港开出海洋,遇风突起……官吏恳祷于神后,祷尚未完……,恍见空中有朱衣拥翠盖,停立舟前……,不多时,风平浪静。这些记载说明妈祖着服朱衣,故湄洲岛妇女为神圣而仿效。但妈祖是神明可穿全红,世人为俗人,所以只取一段红色。以此表示对妈祖的敬奉,也借此保平安。


梳篷形髻 梳篷形髻,也叫做帆船发髻。因为湄洲岛习惯男人出海捕鱼,女人在家理事。朝夕祈祝妈祖保佑出海人平安。湄洲岛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头顶发型都是船帆状的。即在头的中后部,梳成一个别高出10多厘米,成半孤型竖起的类似船帆的发髻,也叫“妈祖髻”。梳法是先把头发分成左、中、右3部分,再把中间部分头发梳成发髻,再梳左右鬓发。然后统一固定起来梳成船帆一样的髻。有时还在摞髻上插上一根大的缝衣针或银针,针上坠着一条红线,使发型更好看。据湄洲岛渔民介绍,妈祖生前也是梳成这种船帆发式的,后人为了仿效妈祖,而形成习俗。梳成这种船帆发髻,除了表明自己是湄洲岛居民外,也希望得到妈祖的庇护。


“圣杯”问卜 莆田民间隔迷信,常用一对木制或竹根制的法器,呈半月形,一面平坦,一面隆起,合成一对俗名“圣杯”,以此问卜。莆田民间传说,有一位铸鼎(即烧饭用的锅)工人来到湄洲铸鼎,连续三次难成,后来才发现是有个女孩站在旁边观看,铸鼎工人以为不吉祥,要赶她离开女孩说:“走开是可以 ,但我要那烧红的铁砂”。铸鼎工答应了她的要求。女孩即用看捧起那烧红的铁砂回家,却安然无恙。据说,这位女孩便是小时候的妈祖,而且后来也就是用这对手所冷却铁砂所形成的“圣杯”,与天界通话。后人仿效,用木或竹制作法器,成为问卜的民俗。


九重米粿 在农历九月初九,莆田人多蒸制“九重米粿”,即用米浆和配料蒸制。先蒸第一层,然后再蒸第二层,连续9次,即蒸成“九重米粿”。民间传说,蒸“九重米粿”,一是因妈祖殁于九月初九。二是因为“九重”之名取自“九月初九”,两九重复,故名“九重米粿”,“九重米粿”既可敬奉妈祖,又可作为登高野游食品。除了九重米粿,与妈祖有关的知名饮食还有妈祖糕、妈祖面、焖鱼饭等。


此外,还有龙舟挂“圣母旗”、泛槎挂席、尾晚元宵、装点“烛山”、签支诗句、香袋辟邪、悬挂菖蒲等等。总之,妈祖信仰是一种社会心理,是人们对妈祖这种海神(实际上是对妈祖其人)的敬仰、尊崇,或寄托某种愿望。随着社会心理的需要,信仰的内涵得到逐步发展和扩大。从宗教学方面,妈祖信仰属于民间信仰范畴,它兼有儒、佛、道、巫各方面的色彩。但又与宗教信仰不同,它基本上是属于自然神崇拜一类。妈祖信仰最精华最有生命力在民俗方面。很多民俗活动都来自仿效古人的习惯,或纪念古人的礼俗,或根据神话传说而产生,但经长期流传后,就赋予这些民俗以强烈的民族气息,丰富优美的文化内容,值得认真研究与挖掘。


[湄洲岛景点] 1988年6月,福建省政府开辟湄洲岛为省级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1992年10月,,先后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摄影创作基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世界节日活动之城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海洋公园等荣誉称号。湄洲妈祖祖庙是海内外2亿多妈祖信众的精神原乡,每年前来湄洲岛朝拜妈祖的台胞超过20万,成为大陆地区吸引台胞观光旅游最密集的地区之一。2006年、。目前湄洲岛正努力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朝圣岛、生态岛、度假岛。


在日前出炉的“新莆田二十四景”名单上,“鹅尾观澜”榜上有名。鹅尾山,位于湄洲岛东南端,因形似鹅尾而得名,是一座天然的地质公园,又名鹅尾神石园,占地约32公顷。由于受风蚀、海蚀的双重作用,山上形成众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象形石,如海门、龟石、飞戟洞、斧劈崖、妈祖书库等,千姿百态,形神俱佳。鹅尾山的地表材质,被地质学家称为世界罕见的海蚀地貌,是一亿三千多年时间风化而成的独特奇景。登临鹅尾山,可驻足赏石,领略大海与石头共同创作的艺术杰作,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沧桑风化成的峭丽;也可扶石观澜,看海色波光,听大海与岩石共同谱就的交响曲。


2、“钱妃”:钱四娘与兴化米粉


钱四娘,福建长乐人,生于宋皇祐元年(1049年)三月十二日,一说生于宋天圣年间(1023~1032)。家资殷富,立志兴修水利,造福后人。治平元年(1064年),她16岁,携其家资,来莆田创筑溪陂。


莆田南、北洋的界河木兰溪,发源于德化县戴云山,经永春、仙游县,汇360多条溪涧水流入莆田的俞潭(今华亭镇油潭村)——濑溪。该溪横贯莆田中部,在莆田境内全长42公里,经宁海出三江口入兴化湾。当时莆田县南洋平原的田地,靠横塘等6个塘储水,灌溉田地1200顷,水源主要来自城南的木兰溪。木兰溪东流入海,海潮可溯溪而上,因此咸水掺杂其中,不利灌溉。而且木兰溪雨季水量很大,旱季水量小,因此南洋平原雨多则涝、雨少则旱。据有关史料记载,这条溪曾给民众带来巨大危害,自唐代以来,莆田人民就迫切希望在木兰溪筑陂以蓄水防洪解旱。钱四娘来莆,相地于濑溪的将军滩前(今华亭镇西许村),雇工垒石,截溪筑陂,开渠道循鼓角山南行以达平原,计开圳1条、沟36条。大坝工程经过3年,至治平四年(1067年)夏才竣工。一天,忽然溪洪咆哮而至,水力冲激,石崩陂溃。钱四娘目睹多年之功毁于一旦,个人心愿、一家资财、万民希望,霎时尽付东流,极端悲愤,投水而死,时年19岁。尸体被洪水冲至沟口(今莆田新度镇沟口村)时,被群众捞起,舁到3里外的一座山丘埋葬。


人们闻讯纷纷前往祭吊,悲哭之声震动天地,拜奠焚烧,香闻数里,历7昼夜不绝。因名其山为香山,又于墓旁立祠,名香山宫。因钱四娘有功德于百姓,宋朝廷敕封其为“夫人”,俗称钱夫人。不久朝廷又加封她为“妃”,有人将祭祀她的庙改称钱妃庙。


钱妃庙的香火迄今不断。,郭沫若曾游览木兰陂,写下《咏木兰陂》6首,其第一首云:清清溪水木兰陂,千载流传颂美诗。公而忘私谁创始?至今人道是钱妃。


提到驰名中外的兴化米粉,人们都会想到钱四娘。


兴化米粉,白如雪,细如丝,略有米香味,干脆可贮藏。它是莆田的著名土特产,又是我国最早的快餐之一,有人称之最古老的“方便面”,以价廉物美而名扬海内外,尤为海外侨胞所喜爱。


相传宋治平间,兴化军主簿黎畛受命协助长乐女子钱四娘在莆田兴建木兰陂水利工程。他为了要解决大批民工的造饭时间问题,就与民工共同研讨,用白米加工制成易熟的食品——米粉,从而减少了造饭时间,加速了建陂工程。不久,黎主簿因公遇险殉职,民工们就以米粉和米酒祭江,并建庙纪念他。


兴化人对米粉的吃法,一般有汤米粉和炒米粉两种,即把米粉加入本地的荤或素的佐料(如猪肉、鸡肉、蛋、香菇、虾肉、冬笋、葱、韭菜、芥兰菜等),煮熟就行,鲜嫩味浓。


炒米粉除日常点心外,还是逢年过节及宴席上的一道乡土风味名菜,特别是中秋佳节“做秋”的家宴上,都有一盘炒米粉,雅称“炒银丝”。涵江的炒米粉风味独特:米粉松韧,荤素俱佳,菜嫩味香。涵江炒米粉曾荣获福建省1985年“地方风味名优小吃”称号。


3、“梅妃”:江采萍与兴化民俗


梅妃,姓江名采萍,是唐代李隆基皇帝的妃子。生于开元十一年(公元723) , 殉难天宝十五年(公元756) ,终年34岁。她短暂一生,是莆田历史上一位引以为豪的杰出女性。她还是福建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女诗人,她的品行被宋代理学奉为楷模,为莆田增了不少荣耀和殊荣。江采萍的《楼东赋》被收入《全唐文》卷98,《一斛珠》(“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被收入《全唐诗》卷5,后来被译为外文,传到海外。


梅妃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留下了诸多宝贵的莆田信仰习俗。


一是催生了莆仙戏。开元26年梅妃入宫后, 深受唐明皇宠爱, “后宫四万美女, 视如尘土”。唐玄宗得到梅妃后,迫不及待的想把她的才艺介绍给诸位兄弟。于是特设一席宴请诸王。席间,他很得意地向兄弟们宣称道:“这时梅妃,能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今宴诸王,爱妃可试舞一曲,让诸位开开眼界。”梅妃领旨,先吹奏了白玉笛一曲,笛声曲折婉转,让人心旷神怡;笛声刚落,梅妃又翩翩起舞,曼舞轻舒,如惊鸿般轻盈,若落梅般飘逸,玄宗和诸王看得如痴如醉,喜得玄宗连声赞叹,此乃“梅精”也。玄宗高兴地说:“爱妃才艺出众,是故乡灵气所钟、父老养育之恩,赐皇宫内的‘梨园’一班给莆田,以示皇恩。”这班梨园经梅妃和雷海青修改,后成为莆仙戏。因此,莆仙戏有“集盛唐古典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格调。”(刘克庄为《仙溪志·艺文志》序)


二是提升了荔枝知名度。因为梅妃,莆田从京城引进了莆仙戏;同样因为梅妃,莆田的特产荔枝频频进入长安,迅速提高了在全国的知名度。一千多年以来,莆田因盛产荔枝而得名荔城,其特产荔枝以品种多、果粒大、果色艳红、果肉乳白色、汁多、清沁爽口、香气浓郁,质量优而名扬海内外,果实七月中、下旬成熟。主要品种有陈紫、宋家香、状元红、乌叶、兰竹、下番枝等。郭沫若1962年在莆田游玩时,留下“荔城无处不荔枝”的佳句。据说,唐明皇宠爱有加的杨贵妃,吃过梅妃家乡人从老家送来的鲜荔枝后,从此对荔枝爱不释手,酷爱如命令。晚唐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三首·其一》中写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歌通过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侈。不过,作为莆田人,特别是莆田的果农,读到此诗时,内心涌出的,更多的是自豪和得意,你看,这是俺莆田的鲜荔枝哈,欢迎来人来电订购哈!


三是与归俱赐銮驾。莆田女性勤劳贤惠等优点名闻天下, 这与梅妃勤劳贤惠模范教化有一定的关系。古代文峰宫都供奉莆田历代十大圣女, 其中排在首位就是梅妃。宋代理学把梅妃品行奉为楷模,启迪教育后代, 成为莆田女性楷模。史载,梅妃入宫后,有一回,唐明皇同诸位兄弟聚会,与梅妃斗茶,看谁烹的茶好。唐明皇性急,水一沸就将宫女手中的茶倾入鼎中;而梅妃先命宫女将鼎从火上取下,徐徐倾茶,然后再上炉,.文火煎烹,水刚沸,又取下,三滚后,茶成。诸兄弟品玄宗烹的茶,即浊又涩,而梅妃所烹的茶是清香四溢,澄澈见底。唐明皇边喝边赞叹:“爱妃能歌善舞,吹起白玉笛来悠悠扬扬,如同天上的仙乐,跳起惊鸿舞来柔美飘逸,使得满座生辉,今天烹茶技艺又胜了我,如此精灵,真是梅精!”梅妃听后,满含深情地说:“烹茶只不过草木之戏,如今误胜陛下,何是为奇?陛下治理天下,任贤用能,调和四海,让百姓安居乐业,创建太平之世,臣妾怎敢与陛下争胜负呢?”一番入情入理的话,直说的玄宗心中释然,暗之为梅妃的贤淑达理而欣慰, 御封”莆田诸女尽封孺人, 与归俱赐銮驾” 。,灯笼上或墓碑上可书某氏孺人;姑娘出嫁时可乘坐象皇家有四条龙的銮驾轿, 荣耀无比。


宏图大展的唐明皇开创开元盛世后,见天下太平,常召王公大臣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尽情寻欢作乐。梅妃见他疏理政事,心里闷闷不乐,唐明皇见了很奇怪,问她: “爱妃为何郁郁寡欢?如有不遂心的事尽管道来,朕一定让爱妃心满意足!”梅妃说: “昔太宗有贞观之治,百姓安居乐业,至今有口皆碑,臣妾愿陛下重现贞观之治,罢游宴,施恩百姓。”唐明皇听了怔了怔,然后拈须笑道:“以往的妃嫔巴不得讨好朕,想不到爱妃如此识大体。”第二天,罢了游宴,亲理万机,励精图治。


梅妃入宫后,绝不为自己的家族谋求恩泽。一次玄宗皇帝带她到勤政殿观看龙鱼百戏,回来兴致很高,欲官于其家族,显示皇家恩泽,梅妃谢恩答曰:“家中深惠皇恩,愿陛下以苍生为重,施恩百姓。”因此江家一向不甚富豪,曾因救济灾民散尽家财,历代传为佳话。


梅妃受玄宗皇帝专宠三年,其间,她以自己无私的品格, 当好贤内助,使玄宗以德治国,整个国家继续保持着开元盛世的局面。


四是特许妃子脊头。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十月,唐玄宗在骊山行宫遇见22岁的儿媳妇寿王妃杨玉环,一下子被她的美貌和娇媚所迷惑。


杨玉环生于公元719年,善歌舞,晓音律,并能诗。开元二十三年十二月(735),杨玉环17岁,与武惠妃生的子李瑁结婚,封寿王妃。因为杨玉环是自己的儿媳,56岁的唐玄宗为了得到这位丰艳照人、风情万种的女人,唐玄宗暗示,以为玄宗母亲窦太后祈福名义,敕书杨氏出家为道士,赐号太真,而后再迎回后宫。这时玄宗皇帝有23皇子,29个公主。


杨玉环入宫后,玄宗皇帝想:梅妃有梅格,清俊冷艳,固然很动人,总缺乏迷人媚态的气质;而玉环的风范,不仅体态丰腴,肌肤细腻,更是能志同道合的纵欲享乐。他情不自禁的把妻子和儿媳比作女英和娥皇。


昔日的儿媳,如今成为同宫的姊妹,对于以《二南》为准则的梅妃很难接受,闷闷不乐。玄宗皇帝为了抚慰梅妃的心情,特地下旨,准许梅妃家乡的房屋,依照皇宫的形式降低起造,为脊头半翘的“妃子脊头”建筑。一千多年来,莆田民居建筑都带有皇宫建筑的“妃子脊头”,独具一格。


五是恩赐春秋两祭。《莆田县志》大事记载“唐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禄山陷长安,江采苹(梅妃)死难,里人在黄石镇江东村建浦口宫纪念她”。赐春秋两祭 。


梅妃信仰习俗至今己有千年历史, 展示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 莆仙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妃的传说》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桔塔》、《梅妃信仰习俗》, 《木偶戏》等列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春秋两祭、孺人与銮驾轿、妃子脊头建筑等对研究福建地方民俗和地方建设文化具有特殊意义。梅妃的德行情操和忠君报国的思想, 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


在日前出炉的“新莆田二十四景”名单上,梅妃故里的“江东梅影”也名列其中。江东村,位于荔城区黄石镇境内,相传为唐梅妃故里。村中有南塘,方圆百亩,清澈如玉;,塘边有白色梅妃塑像,附近巨石刻着“梅妃故里”四个大字。行走南塘畔,碧波荡漾,四周田园稻菽飘香,温婉恬淡的兴化水乡遗韵展露无余。微风拂过草木,如细碎的琴音,仿佛诉说着前朝的往事。


梅妃原名江采苹,才貌双全,唐玄宗年间被选入宫中为妃,因生性酷爱梅花,深慕梅之高洁,在居处周围遍植梅树,且建有一亭,取名“梅亭”,玄宗因而叫她梅妃。后玄宗宠幸杨玉环,她独居冷宫,感怀伤世,写下《一斛珠》等脍炙人口的诗篇。“安史之乱”中,梅妃投井殉节。


江东有多处与梅妃生平相关的历史建筑,如浦口宫、飞云庙等。浦口宫供奉梅妃塑像,传为唐代所建,明清两朝先后多次重修,宫内尚存清嘉庆《重修浦口宫记》等石碑及郭沫若“梅妃生里传犹在”的诗碑。梅亭中有清状元赵以炯、榜眼何冠英、监察御史江春霖等名人书联。

关于我们

帐号:ptv666

总编:安子

编辑:柚子晓东

投稿:665608230@qq.com

商务:商务合作请加178302620(微信)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