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邻居张森 l 刘希涛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2-02 19:16:25

一本字帖,竟只用4个半小时就写成。他说:“如同炒肉片,两分钟就炒熟了,炒十分钟反而炒焦了。文字越改越好,写字是越改越糟,失去的是神韵。”



  正是申城今年首场大雪欲飘之际,我从地铁10号线水城路出站,很快就找到了那条僻静的荣华东道,叩开了老邻居张森的家门。


  岁月没在张森和夫人脸上留下多少印痕。那天,他家里还来了上海油画雕塑院的朋友,于是信马由缰,海北山南。温馨的客厅里笑语飞扬。


  我与张森结交年深,他长我两岁,原住处近在咫尺(都在抚顺路上)。既为近邻,对其人其书可谓情有独钟。张森幼承家学,毕生求索,将对书法艺术的一往情深付诸笔端。他是很会调侃和说笑话的人。一次,一位朋友当面称他为书坛大家,他付之一笑:“像我这样的大家,一毛钱可买11个哩——其实一文不值!”倘若没有心智上的成熟,是绝不可能有这种风趣的自嘲状态的。


  上世纪80年代,不少家长让孩子学书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到处拜名师求名家。张森认为作为兴趣爱好可以,但不要一心指望成名成家。他说:“书法是被称之为国粹的中国传统艺术,它是在汉字书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早在周朝书写文字已成为一种专门技艺,被定为‘六艺’之一,以后随着篆、隶、正、行、草书体的演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书法体系,这种演变是符合汉字书写约定俗成的规律的。因此,书法必须讲究传承,没有传承就谈不上书法。艺术上的创新等于科学上的发明,难度是很大的,不是随心所欲所能凑成的。书法家原来是几百年出一个,现在是一年出几百个,大家把这门艺术看得太简单了。过去是各领风骚数百年,现在是各领风骚两三天……不是人人都能成为王羲之、颜真卿的,就如同跳高一样,不是人人都能跳过2.40米,成为世界冠军的。”



  张森送我的名片上唯“张森”两字,没有任何头衔与桂冠,这与密密麻麻地印上若干头衔的名片同样让人一震。不印头衔,不等于没有头衔;不标“著名”,不等于不著名。名,素有虚实真伪之辨,大小高下之分。但时光匆匆,我们来不及分辨。若干年以后再回首,还有多少名人能经受岁月浪潮的淘洗,保存原有的光泽?张森可谓深得个中之三昧。


  乍看上去,张森似乎是个沉默寡言之人,但只要你和他一接触,就会发现他热情似火,形同一只电熨斗,很快就会把你烙得滋滋响。他的坦诚和直率,常让人如坐春风;他说话的快捷、顿挫乃至眼神中透出的精明和言辞中那“逆向”思维,总使人感受到强烈的文化辐射。


  上世纪七十年代,张森调入上海中国画院从事书法创作研究。在数十年书法研习中,他遍读汉、魏、晋、南北朝至唐宋的名碑名帖,会古融今,放意自得,终于在隶、楷、行、草诸方面,摸索出一套规律性的心得,并结合个人的艺术气质和性格特点,创出了书法的新境界。张森的书法又以隶书见长。戚文在《张森的隶书》中说:“本来是凝重、森然、老成的隶书,被张森的神来之笔赋予了青春、流动、酣畅、活跃的气息。”你看,张森的隶书,每个字都那么鲜活,仿佛要从纸面上跃然而起,变成大鹏鸟腾空而去……但实际上却须臾不能离开纸面。在这能与不能之间,正是张森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



  “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正是张森隶书之精髓。这种深潜于笔墨血肉中的跃动,带有一种富于灵性的气度。与历代隶书比较起来,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这种灵动与鲜活。张森因隶书而成名,他早年为“振鼎鸡”“梅园邨”“香辣蟹”等诸多店家写的招牌,让食客喜闻乐见,店家笑口常开……因仿制者众,一时“真假美猴王”让人难以辨认,然仿制者中大多只能学其皮毛,而无法得其灵动之气。


  因住得近,串门机会也多,张森兄为我写的第一幅字是“涛声依旧”,在陋室中已悬挂了20多个年头。记得那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下午,我一进他家的门,便从他家那套高级组合式音响中传来《涛声依旧》的歌声,张森则正在乐曲声中挥毫。一曲听罢,我心潮难平……许是家临长江之故,听母亲说,我出生时正值桃花讯期间,江上涛声大作,故给我取“希涛”之名。此刻,《涛声依旧》的旋律也正夹带着澎湃的涛声传遍大江南北,于是,我便向张森求字,他一口答应,问写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涛声依旧。”张森笑着点头。


  张森写字很快,一气呵成。一本字帖,竟只用4个半小时就写成。他说:“如同炒肉片,两分钟就炒熟了,炒十分钟反而炒焦了。文字越改越好,写字是越改越糟,失去的是神韵。”


  正逢新春来临前,张森与我们畅谈后,不仅为《上海诗书画》题写了报名,还为我写下“观海听涛”一幅斗方,老邻居和挚友之情,跃然纸上。


(刊于2018年2月21日解放日报朝花版)


点击下面链接,可读部分“朝花时文”上月热读文章:


告诉你一群真实的芳华 l 窦芒

记忆中的“锦园”,是否还是原来的样子?l 曹可凡

《风筝》辩证三题 l 李建强

霜落天下 | 高明昌

今天,我们应该记起一个名字 l 章慧敏

《妖猫传》:有佳句,无佳篇 | 钟菡

《》写过的鲥鱼,在时间的长河里洄游 l 刘早生

冬夜之伤 | 唐吉慧


这是“朝花时文”第1485期。请直接点右下角“写评论”发表对这篇文章的高见。投稿邮箱wbb037@jfdaily.com。 投稿类型:散文随笔,尤喜有思想有观点有干货不无病呻吟;当下热点文化现象、热门影视剧评论、热门舞台演出评论、热门长篇小说评论,尤喜针对热点、切中时弊、抓住创作倾向趋势者;请特别注意:不接受诗歌投稿。也许你可以在这里见到有你自己出现的一期,特优者也有可能被选入全新上线的上海观察“朝花时文”栏目或解放日报“朝花”版。来稿请务必注明地址邮编身份证号。

“朝花时文”上可查询曾为解放日报“朝花”写作的从80岁到八零后的200多位作家、评论家、艺术家和媒体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们是谁,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复在首页对话框,如果我们已建这位作者目录,你就可静待发送过来该作者为本副刊或微信撰写的文章。你也可回到上页,看屏幕下方的三个子目录,阅读近期力作。


苹果用户请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向编辑打赏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