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 潇湘子弟多奇俊,满口大嚼蟹将军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1-07 02:32:40



风起,秋凉,花黄,又是一年吃蟹时。


▲若赏我一只螃蟹······


秋季的螃蟹,在吸收了足足四季水中的营养后,肉质变得紧致、细嫩。新鲜的螃蟹,剥开蟹腿,奶白色的蟹肉完整、饱满,佐以姜末、香醋、酱油调和的蘸料,是这个时节最诱人的歆享。




众多食客偏好蒸熟后色彩鲜亮、口感厚重的蟹黄,然而公蟹的蟹膏同样让人食指大动:经历了水蒸气的洗礼,蟹膏在紧紧锁住水分的同时,保留了最原始的鲜香和浓郁,兼具了软糯和细腻。高温和野味的交融,造就了这道餐桌上秋韵最浓的佳肴。




再赐我一套工具······


“会享受的人们,会在酒楼里,用小小的木槌,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


锤,镦,钳,铲,匙,叉,刮,针, 洋洋八大器具,只是为了解剖一只小小的河蟹,过冗乎?非也!热气喷涌的大闸蟹端上,一件件工具的轮番使用,或剔或夹或叉或敲,恰似弹奏一首抑扬顿挫的食曲——一次简单的口腹满足就这样变成了这般谐趣风雅之事。




芙兰怎么吃蟹······


潇湘大地上早有肉厚味鲜的螃蟹横行,会吃的芙兰人自然不会放过。


境内最正宗食蟹处,莫过湘阴龙湖,益阳大通湖和汉寿西洞庭湖三大产地。若是泛舟微风拂过的湖上,饮一樽温和的烧酒,呷一口鲜美的大蟹,自是人间一大快活之事。


若问长沙吃蟹何处去,湘江中路上的好食上,徐记海鲜,老长沙龙虾馆口都不错,天马公寓附近龙门花甲的香辣蟹也风味独具。有道是“高手在人间”,宵夜觅食亦可路遇手艺极佳的料理师傅。


言及最具湖南特色的吃蟹方法,莫过于口味香辣蟹:一刀剖成两半,露出雪白细腻的蟹肉,沥于水,沾染一层薄面,再将红艳艳的干辣椒粗粗切成数段爆香,大火快炒,香辣通红,引人垂涎。




听说很久以前······


中国食蟹史源远流长,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蟹菜,要数东汉郑玄注《周礼·天官·庖人》时提及的“青州之蟹胥”了。所谓蟹胥,大抵是用海蟹捣碎腌制成的蟹膏,是只有周天子才能享受到的贡品。




至李唐,每逢金秋十月,清霜将坠,晚稻初香,湖田里“纵横连爪一尺长”的螃蟹被农人捉起买向市场。“一斗擘开红玉满,双螯啰出琼酥香”,“蟹蟹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在文人的描述中,吃蟹可是幸福得像得道升仙一样。




及至宋代,食蟹之法更为多样化:《东京梦华录》《蟹谱》载有“洗手蟹”,此菜的做法是取活螃蟹洗净,加盐,酒,生姜,橙皮,花椒等调料腌渍而成,洗洗手就能吃。而《山家清供》记皇家御菜“蟹酿橙”,剔去螃蟹肉装入掏空的橙子中,入甑中,用酒,醋,水蒸熟,用醋,盐供食。


文人墨客对螃蟹饶有兴致,像苏东坡,黄庭坚两名老饕,更是对螃蟹念念不忘,一咏再咏。苏轼馋起来连小如钱的溪边石蟹都不放过,又肯以诗换蟹,“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肉”;黄庭坚吃起蟹来更是“每恨腹未厌,夸说齿生津”,甚至“虽为天上三辰次,未免人间五鼎烹”。




明清以前,文字中的食蟹盛事更令人悠然神往。文人雅士把吃蟹看做一场风流雅事,追求蟹味的清淡自然。明末清初的张岱,认为:“食品不加盐醋而五位全者,无也,乃蟹”。清代文人袁枚也在《随园食单》里说:“蟹宜独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盐汤煮熟,自制自食为妙。蒸者味虽全,而失之太淡”。




明清白话小说中的吃蟹却是另一番景象:《》中常嫂在重阳节做酿螃蟹,足足四十个大螃蟹,剔剥得干干净净,里面酿上剁细的肥精肉,拿椒料姜腌了,着米面裹上,下油炸过,蘸香油酱醋吃,酥脆脆,香喷喷。美则美矣,却是油重盐重,与文人雅士的清淡吃法截然两样。《儒林外史》里杜少卿名士风流,仗义疏财,他在府上请穷朋友,拿的是陈过三年的火腿,半斤一个的竹蟹,剥出来脍成蟹羹,兼取陈火腿的浓香和蟹腿肉的清鲜,照书上说可是风味极其精洁。




曾记否红楼里那场蟹宴,宝钗曾一诗惊人: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螃蟹的坏名声,早在宝钗之前就有了,文人看螃蟹一身硬甲,满地横爬,便联想到耀武扬威横冲直撞的小人。但为螃蟹翻案的也不少,比如“二甲传胪”的传统吉祥图案就是画两只螃蟹钳一支芦苇,认为可以助学子二甲金榜题名。皮日休曾赞颂螃蟹“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做一个有文化的吃货······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讲究顺应天时,调和阴阳,与天地之气互补共生,饮食的季节性很强。秋季是收敛之时,于时为阴,集天地肃杀之气。螃蟹一来蛰居洞中,潜藏水底,二来被中医传统认为性寒生冷,三来秋季又正是螃蟹肥壮,黄满膏腴的季节; 所以秋季食蟹,亦是传统顺应时令思想观念的体现。螃蟹性寒,身娇体弱的林妹妹吃了几口便"心口微微地疼“,所以食用时要加生姜,料酒佐味,不仅是为了去除腥味,更是为了祛除寒凉,养护身体。


多说何益!眼见金秋丹桂正好,不如吃蟹去!




记者 | 采编制作中心  孙小为  岳宇昕

编辑 | 采编制作中心  杨阔

排版 | 新媒体中心 幸巧 陈凡玉

图片来源:图四:搜狗百科图片  图五:携程网 长沙口味吃什么  图十:凤凰国学网 养生堂  图十二:千图网图片素材  其余来自淘宝APP

湖大青年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做一个有文化的吃货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