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丨味道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7-22 19:27:46


丝蓴乡味好,

归梦水连云。



昨天,我的微信朋友圈被一篇文章涮屏。


这篇《味蕾深处的平潭味道》,是羊城晚报的资深媒体人何龙先生所作。


这位何龙先生我虽未谋面,大名却如雷贯耳。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我们平潭一中曾经的学霸。因为他是我哥哥的同班同学。



何龙先生说到小时候地瓜换“海蛎饼”的往事,说到去年回家,在福清买了二十个海蛎饼,坐动车从福清吃到广州……


“去岛日久,回乡无多,对家乡菜肴的念想也越来越多了。”


作为一个跟他一样在外地工作的平潭人,他所经历的那些事我们也都经历过。


只不过他在广州,难得回家一趟,对于家乡的味道,自然是那样的眷恋。而我在福州,回平潭就是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如果高峰期在福州市内转悠,一个小时不一定能够到家的。



不得不说,这些年来,中国的道路交通,有了天翻地覆的进步。


现在回家乡很方便。而且在福州创业的平潭人也越来越多,很多小区几乎都成了平潭村。平潭人聚居的地方,自然就有了平潭特色的菜馆,想吃平潭菜,也很方便。


尽管如此,我对于家乡味的喜爱,依然没变。



有人说,乡愁,是一种味道。无法释去,无法忘怀。


“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



离乡的人们,总喜欢说乡愁。而我总是觉得,乡愁似乎太抽象。细化起来,乡味为其代言总不为过。


乡愁不仅仅是对亲情的思念,实际上也是对家乡味道的一种缱绻。


有一年,我到昆明开会。


在长乐机场排队办理登机牌的时候,一位大叔看我行李很少,悄悄跟我商量,能不能帮他带一点?这样他可以少托运一些。



我看了看他的行李,大包小包都是番薯片干、米粉、鳀鱼干、目鱼干等土产,满眼的亲切。


再一看这位大叔有点面熟,一聊,原来是我表姑丈!


原来我表姑丈退休之后,被朋友叫去昆明福州商会帮忙,。这些土产,有一些是他自己的,有一些是给商会的老乡带去的。



他说平潭人在昆明的很多,打隧道的,开矿山的,做贸易的,事业也做的挺大,福州商会的会长就是平潭人。


“这些老板什么没吃过?但最放不下的,就是这家乡的味道!”



我很喜欢的作家王明鹏,在他的散文《故乡的味道》一文中说:


“漂泊在外的人,都有自己故乡的味道。这是地域的味道,是乡音的味道,是家乡菜的味道,是每个人乡恋的味道。”



他的家乡在陕南,他说他对于家乡饭菜的记忆,更多的缘于母亲。他的乡愁是与母亲,与烤红薯、煮玉米棒子、炒板栗、蒸包子、烙饼等联系在一起的。


我对平潭美食的记忆,更多的是缘于我的“阿嬷”(祖母)。


我妈妈是资本家的长女,会读书,但不会烧菜。而我阿嬷却是村里的能人,织布、染衣,做豆腐、冬粉、薯粉面等等,无所不能。



我在杭州念书的时候,做梦做最多的,是我的阿嬷。


梦到她半夜起来蒸地瓜,准备第二天包番薯丸(平潭人叫“咸时”),灶火映红了她的脸庞。


有时候我想,平潭人的乡愁意识、对于家乡美味的记忆,为什么会那么顽固呢?


我想这与距离有关系。平潭与福州如果算直线距离,估计一百公里不到,但这却是困惑祖祖辈辈多少代人的一段距离。



平潭是个岛,我在念中学的时候平潭还是仅次于舟山的中国第四大岛,后来上海崇明岛冲积长大后,平潭退居第五大岛。


孤悬海外的平潭,像是来到世上举目无亲的流浪儿。


在内心深处,平潭人天生就有一颗悲怆的心。所以他们敢拼,抱团,恋乡。



平潭人对于家乡美食顽固的记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平潭美食太有特色了。



“平潭岛,实在好,地瓜多,大米少……”


平潭隔着一道海峡与福清的龙高半岛相望,土壤的性质也相差无几,不宜种植水稻,花生和地瓜品质优良。


平潭岛产不了粮食,就在地瓜、花生上做文章。加之四面环海,海鲜多,所以平潭的美食离不开地瓜、花生、海产。


番薯丸,也就是平潭人口中的“咸时”。



地瓜粉倒入石臼,磨细后,再倒入蒸好的地瓜块,干湿恰当,捣烂后做成皮。已炒制好的紫菜、包菜、虾仁、海蛎、章鱼脚、蟹肉、芹菜等做馅,蒸熟。


油饺,也是用相同的办法,将蒸熟的地瓜块捣烂做饺子皮,将炒制好的花生碎末、白糖、五香粉等做馅,油炸。


稠薯粉,先将花生仁炒好,凉脆,用擀面棍碾碎备用。备好油锅(油要多放,用葱头煸香之后,多余的油舀起备用),下芹段、鲜虾仁、海蛎、葱白、目鱼干(事先泡软,剪成碎丁)、章鱼脚,翻炒调味。


再慢慢注入浓稠的水淀粉(薯粉),快速翻炒至全熟(变透明),如果开始坐锅,就加入多余的葱头油。出锅前撒入花生碎。



这道稠薯粉,要用很多地瓜粉,所以平潭有一句俗语,说它费料:


“一季拾(收集)薯粉,不够一次稠。”


旧时乡人生活困难,不是过年过节或者重大的喜事,是吃不到稠薯粉的



用地瓜粉做的主食,还有薯粉面、薯粉结、焖冬粉等等。


平潭的“焖冬粉”跟外地的“焖土粉”“焖粉丝”主要的区别,在于料,在于味。



料主要用海鲜,旧时猪肉是吃不起的,海鲜却很便宜。


焖冬粉主要用的海鲜有鲜虾仁、海蛎、章鱼脚、鱿鱼、蟹肉,如果是夏天,还有花蛤、蛏。这两样夏天很肥美。到了秋冬,肥美的是梭子蟹。


味,主要是笋丝味。平潭人善用笋丝做酸,办酒席时候常用,乡人戏称“办酒味”。


“办酒味”的主要在于汤。平潭饮食多汤、多“”。



所谓的“滑”,就是把肉片、鱼片,或者剥好洗净的海蛎、蛏等,腌制入味之后,抱上水淀粉(薯粉)入锅,片刻即熟,马上出锅。


这样“滑”出来的肉片、鱼片、海蛎、蛏肉既嫩又滑,俗称肉滑、鱼滑、海蛎滑、蛏滑。


蟹肉羹、鱼丸汤、滑鱼汤、滑肉片汤、海蛎滑、蛏滑等,都得用上笋丝。去腥,提鲜又解腻。


平潭的鱼丸是实心鱼丸,不像福州的有肉馅。打鱼丸用的鱼,多用马鲛鱼、鳗鱼。



鳗鱼还经常用来油炸,或者做汤。


鳗鱼汤一定要加当归,是不能用笋丝的。



人在年少的时,总觉得家是一种束缚,是一副枷锁,令自己没有自由。


总想着飞,飞得越远越好,决计不要让“故乡”二字,成为自己飞翔的羁绊。


然而飞远了,吃多了之后,还是觉得家乡的风味最对胃口。外出的游子,人虽在外,但是胃依然留在家乡。



我做过最荒唐的一件事,是在杭州念书,在浙江电台实习的时候。有一次台里派我到温州瑞安、苍南采访。


那时候杭州只有面食,看不到我爱吃的米粉,而在温州,我吃到了炒米粉。那一盘炒米粉味道比起老家的味道,相差十万八千里。


但它却唤醒了一种绵绵的情怀。余光中管这个叫“乡愁”,只不过,他的乡愁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亘在心头的唯有思恋。


而我的乡愁,只是一盘正宗的平潭海鲜炒粉,以及一碗带笋丝味的滑蛏汤。



采访完毕,我还有三四天的时间。


刚好在路边遇到一辆福州胪雷茶厂的工具车,开车的也是小伙子。我问他回福州要多长时间,能不能搭个便车?他说可以,回福州要一天一夜


我生怕到福州是晚上时间,这样还要花钱住旅社,还要等到第二天才有去往平潭的公交车。那时候平潭往来福清还要坐木轮船,只有白天才有。


辗转两天回到平潭,我妈妈问我要吃什么,脱口而出就是炒米粉、滑粉汤。



尽管我对我妈烧菜的技术一直颇有微词,但那次吃的炒米粉、滑蛏汤,是平生最值得记忆的美味。



现在平潭成了综合试验区、自贸区,双向六车道的大桥也早就通车了。



明年公铁大桥也即将通车,动车可以直达平潭,福州到平潭只要半个小时。


距离近了,乡愁却渐渐的淡了。


我一直矛盾着,既希望着回家的路越来越近,越方便越好。又想保留着曾经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我时常会想,等到回家只有半小时的距离的时候,我会不会忘记了这曾经的眷恋呢?



当我走在街头,从一个不知名的菜馆外闻到熟悉的“办酒味”。我豁然明白了,乡愁是忘不掉的。


故乡可以远在身外,味道一直品在心头。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公众号欢迎转载,转载前请联系解道微信公众号

获得转载授权

具体的转载规范如下:

1、正文开始前加以下文字

本文由解道(微信号:jiedaoba)授权转载



2、正文结束加如下图片:


3、未经允许,不得再将文章授权第三方转载

请自觉按照上述规范转载

如按规范形式转载,均属于授权转载

如被发现未遵守规范

我们会采取举报措施

谢谢!合作愉快!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